我的水性一直很不好,小時候常被爸媽帶去溪邊玩,坐在岸邊拍拍水覺得好玩,但是非常不喜歡人家朝著我的臉潑水,我覺得很恐怖,臉濕掉會讓我覺得沒有辦法呼吸,更不用說去踏不到底的地方了。
再大一點,我的另一位媽媽幫我報名學習游泳的課程,我才上個兩三堂,就因為摩托車跌倒而終止,大概只學會基本的游泳姿勢,但是不會換氣。後來就一直到了大學畢業後,某日坐在游泳池邊,觀察別人的蛙式換氣,才正式學會了游泳(習得)(領悟)。但即便我會換氣了,游過三米深的游泳池的時候,還是覺得很恐慌。相對而言潛水是個輕鬆的活動,因為呼吸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,眼睛是乾的,鼻子不用管,只要用嘴巴呼吸就好。你也不必在乎深度,反正你就是在水裡頭了,多深已經不是重點。
但是完成open water的證照就不是這麼一回事,有一個課程需要你什麼也不戴,然後來回游一個距離,在海邊。聽起來還好,只要會游泳就好,但對我而言就不是這麼一回事,因為那段距離的深度比游泳池的3米還要深,旁邊也沒東西可以扶,只要停下來我就會沉下去了嚇死我了!這個部分之所以可以完成,是我想好吧,那就不要停吧,於是在比教練預期還要短的時間回來,但是非常緊張。
另外一個讓我覺得自己會死掉的,就是在海裡頭把面鏡拿掉,再戴上,然後排水。這個時候鼻子就沒有保護了,第一次試的時候我的身體直接出現了驚慌的生理反應,呼吸變的很短很急促,於是嗆了水,掙扎的往水面浮上。後來是重複試了好幾次,邊做邊給自己心理建設,才完成了那個課程。
實際上即便拿到了open water,我敢做的,除了在游泳池游泳跟潛水之外,其他的我還是不敢,例如說不敢不穿救生衣去浮潛(但某年跟高中同學們去柬埔寨海邊浮潛,即便穿著救生衣我還是緊張得要死),比如說在踩不到底的溪邊游泳,比如說在熟悉的魚眼公園,我的姐妹拎著蛙鞋要我跟著她不揹氣瓶浮潛,我只是一臉驚恐的對她搖頭。沒有辦法在水裡面直接停留,真的很讓我害怕。這個狀況從考到open water又過了兩三年,到了去年底的員工旅遊,與夥伴們到巴拉望玩,其中有個吃海鮮很便宜的島,在近岸邊的海上有塊木筏,我想,那我就試試別穿救生衣吧,如果我還是沒有辦法在水中停留,起碼還可以游到那個木筏有得停靠,接著在我游過去的途中,我停了下來,發現自己就這麼浮在海上,就算我一動也不動,起碼都還有半顆頭在海面上,咬著呼吸管,也不用擔心呼吸的問題,這才算是開啟了我的浮潛之路。接著的過年關島行,只要有機會我也穿著蛙鞋就下海,熟悉只帶面鏡和蛙鞋的浮潛。
這個夏天,特地上網先查了一下台灣浮潛的資訊,找到龍洞,於是逢假日就窩在那兒繼續熟悉浮潛,學會浮潛比學會潛水讓我在水中更感覺到自在。潛水的時候我老是會擔心,如果有一天我在海中裝備出問題了,必須脫掉氣瓶背心跟配重的時候,我要怎麼停留在海上?當我知道自己起碼可以做到這樣的時候,出了什麼狀況也比較不容易驚慌(Panic)。
驚慌正是我想要極力避免的感覺,大部分又會跟人體的求生本能有關係。例如說嗆水的時候驚慌,於是喉嚨痙攣,避免水繼續灌入體內,但同時氧氣也進不來,然後缺氧、昏迷、窒息。又比如說在水裡面因為驚慌,所以會想抓住任何東西,於是把別人一起拖著下海了。我在跟著觀光團潛水的時候,看了很多因為驚慌而出的小狀況。但當你明白即便你的裝備故障你還是可以求生的時候,生理的反應一發作,很快可以安撫自己的呼吸以及心跳,從而避免讓自己進入險境中。人體的求生本能往往會比求死意志還要強大,這也是很神奇的事情。
3D驚天洞地是一部我覺得很好看的電影,其中一位女角因為裝備壞掉而無法使用呼吸器的那個橋段,對於驚慌的描寫相當真實,推薦各位觀看喔!
題外話,去海邊浮潛的時候,看到那些真的不會游泳或者怕水的年輕人,穿著救生衣就哪裡都敢去,我心裡也真的是很佩服他們。這些事情在幾年前是我怎麼樣也都不敢做的事情,給我十件救生衣我都不幹..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uff1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